1959年,沈阳到北京的列车夜晚突然失联,再次出现时多出350余人_张敏媛_车厢_旅客
1960年9月,我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《12次列车》一经上映,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。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列列车发生的离奇故事: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特快列车在行驶途中与铁路调度部门失去联系,整整30小时后才重新出现,且车上的旅客数量猛增了350多人。
影片上映后,很多人初以为这只是虚构的情节,然而导演和编剧告诉观众,这正是1959年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故事。那么,这趟列车失联的背后发生了什么?为何车厢内会突然多出那么多旅客?
1959年7月21日晚,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特快列车按时出发,车厢内的旅客们喜气洋洋,期待着顺利抵达北京的美好时光。虽然车内气氛轻松愉快,但列车长张敏媛却眉头紧锁,因为外面的大雨让她担心列车可能会因此而晚点。尽管如此,列车依然稳稳地行驶着,旅客们的心情并未受到影响,车上似乎并未出现什么不寻常的迹象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到了7月22日凌晨,列车进入锦州路段时,暴雨更加猛烈,四周一片汪洋。看着窗外肆虐的大雨,张敏媛心生忧虑,担心如果继续前行,列车可能会被洪水冲走。她决定立即联系上级调度部门,申请减速。此时,恰巧接到紧急调度命令:“前方石河桥,请减速至5公里,缓慢前进。”她立刻将消息传达给司机,列车慢慢减速,车上的旅客纷纷从睡梦中惊醒,好奇地探出头来观察窗外的情况。
“好大的雨!”旅客们开始讨论着窗外的暴雨,虽然大家有些疑虑,但并没有显得特别焦急。毕竟,无论列车是早到还是晚到,似乎都不是什么太大问题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车厢的窗户玻璃被暴雨完全覆盖,外面的世界已变得一片模糊,听到的只有雷声轰鸣和风雨交加的声音。
列车已经摇晃不止,司机感到车况不稳定,但由于没有接到停车命令,他依然强行前行。就在列车即将穿过石河桥时,司机突然发现前方亮起了火把的光芒,远处还挥舞着两面小红旗。原来,这些信号是养路工人发出的,表示前方道路已经严重受损,列车无法继续前行。司机赶忙紧急刹车,列车停了下来,头部已跨过桥前的路基。
张敏媛看到洪水不断上涨,心中极为焦虑,担心桥梁很快会承受不住洪流的压力,但眼下列车无论前进还是停留,都充满危险。她拨打上级调度部门的电话,但始终无法接通。她怀疑可能是暴雨摧毁了附近的电信设施,列车和上级调度部门彻底失联了。
焦急之下,张敏媛决定亲自下车寻找附近的养路队,借用他们的电话与上级联系。她带着乘警急步走出车厢,跌跌撞撞地找到了护路工人,并终于借到了电话。通过这通电话,上级终于下达了“后退”的命令,司机也在得到指令后,小心翼翼地将列车倒退。就在列车成功后退时,突然一声巨响,原本的桥面在洪水的冲击下开始崩塌,数根桥柱瞬间被冲毁,车厢内的每个人都被吓得心跳加速,庆幸自己刚刚及时撤退。
列车顺利退回前卫车站,但在此时,张敏媛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三声枪响。她心里一紧,立刻意识到这意味着更大的灾难来临。她赶紧望向西北方向,只见一堵巨大的水墙正朝着列车袭来,洪水如暴风骤雨般汹涌而至,不一会儿就将列车周围吞噬,树木被拔起,房屋瞬间被夷为平地。
短短几分钟,泥水已蔓延到列车跟前,半个车厢完全泡在了洪水中。司机毫不犹豫地启动了列车,迅速驶向远离洪流的高地。此时,许多受灾的民众开始从洪水中挣扎着,纷纷涌向列车附近。张敏媛和乘务员们决定停车三次,每一次停下列车,大家都用床单结成绳索,借此将附近的灾民拉上车。
最终,列车成功停到了安全的高地,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。此时,车上的旅客和乘客已开始安抚那些灾民的情绪,并为他们提供简单的食物和水。张敏媛冷静地组织车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抢救,大家默默地为遇难的灾民提供帮助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列车长张敏媛和其他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冷静、积极应对各种危机,最终在暴雨中带领车厢里的所有人成功度过了这一危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